返回列表 发新帖图片大视野

【顾谦豫】华家池忆旧(外一章)

[复制链接]

269

主题

305

帖子

241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14
发表于 2021-10-1 18: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华家池忆旧(外一章)
顾谦豫(波特兰浙大校友会)
1947-1951年,工学院电机系电信专业

我是1947年进入浙大的,我的学号是36242(36为民国纪元)。当时学校已由西迁东归杭州,一切都在恢复和重建中。由于校本部(庆春门内)一时容纳不下,我们这一届新生被安排在华家池校区。

华家池有四幢二层学生宿舍楼,分别是华一斋、华二斋、华三斋和华四斋。华一住男新生(不分院系,以报到注册先后排序),华二、华三是农学院男生(二年级和高年级的),华四是女宿舍。寝室16人一间,中间四张双人床两两并列,把房间隔成两半,所以有两扇门供各自进出。寝室之间以木板隔开,但是距天棚半米左右只有木条,可以窥视,毫无隐私可言。所以四大寝室(64人)是鸡犬相闻,同呼吸共命运的。

华家池原有几幢教学楼是供农学院学生用的,一年级新生的教室是临时搭建的,称为“活动金屋”,是美军用的可移动的房屋。被称为“金屋”是因为由铁皮做成的半圆柱体,扣在地上。地板是架空的,不需地基,也不用夯实土地。因为是铁皮房顶和墙壁,所以不隔热,夏天汗出如浆,冬天如入冰窖,地板缝中入侵的寒气,冻得脚腿麻木。语文作文课,砚台刚磨好的墨写着写着就冻住了。

校本部和华家池之间有班车,老师上课乘班车来,学生的实验课和体育课(华家池无操场)乘班车去校本部。

就餐是8人一桌,方桌,有长板凳。夏天苍蝇很多,饭碗前群魔乱舞,挥之不去。饭桶上更是苍蝇栖息之地,白衬衫上可以绘出图画。但是没有因此拉肚、患病的。我曾戏称乡下(华家池周边都是农田,我们常在田埂散步)空气清新,连苍蝇也“卫生”!还有一群野狗也闻香而至,游走于脚前胯下,乞求残羹剩肴,分赃不匀,相互撕咬,于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犹如一台好戏,给枯燥的校园生活平添不少乐趣!(那时没有半导体,更谈不上互联网。生活平淡、平静。)

星期天无课,大家结伴游山玩水。一早出发,基本都是两脚丈量土地,舍不得花钱乘坐公共汽车。湖滨、两堤去得最多。有时租船划到湖心亭,看三潭印月。也有更远去天竺的,清晨出发抹黑回来。好在年轻,第二天照常上课。

我不知道华家池的活动金屋存在多久,也可能我们这一届是唯一的!?这一段历史可以看作由贵州回到杭州的过渡期。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可能认作是天方夜谭,但是它确实存在过!
--------------------------------------------------------------------------------------------------------------------------------------------------------------------

校本部二三事
二年级时就搬到校本部。教室正规了,宿舍条件也大为改善,当然还是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没有什么可写的,只能零星记一下一些特殊感受。

华家池设施简陋,那时校本部也好不到哪里去。校园内最好的建筑竟然是图书馆,典型的欧洲建筑,遗憾的是这个图书馆的名称是浙江省图书馆,因为它坐落在浙大校园内,所以利用率最高的是浙大学生,算得上是浙大自己的图书馆(我不知道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晚饭后馆内座无虚席。一次我去夜自习,坐下不久,桌子对面来了个医学院的女生,从包里掏出一个头骷髅放在桌上,她闭着眼睛,手摸着骷髅,嘴里念念有词。我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原来骷髅上的每一个凹进和凸起都是有名称的,学生都得熟记。2001年曾去看过,图书馆尚在;原求是书院作为历史遗迹也还保存着,我们那时它是学校的行政区,我入学注册就在那里。校园内其他建筑都不见了,变成了居住区。原来的教学楼、宿舍楼均尸骨不存,旧梦也难以重温。

学校有两个大门,学校的正门在大学路上,但是大学路较偏僻,很少进出,甚至有人都不知道有此门。另一校门在庆春路,庆春路很繁华,有杂货店、水果店、饮食店,我们常去吃片儿川。而且学校的教职员工住宅所在的刀茅巷就在庆春路北,所以这个校门是他们上下班必经之路,当然也是学生们进出的必由途径。

校本部有一条小水沟,称它为“求是河”,上面有一小桥,名为“求是桥”。求是河将校区分成两部,学生宿舍都在南部;学校的两个大门都在河之北。那时学习气氛很浓,有“一三五不过求是桥”一说,意思是学生大多时间在寝室或图书馆看书自习不外出。求是河边上有一个小土墩,悬挂一口大钟,上下课都听钟声指挥,它掌控着全校的作息时间。

校本部的就餐学生轮流每天随厨师去菜场采购,叫“监厨”,用意是防止厨师贪污菜款。于是厨师前导选购,学生拿着钱跟在后面负责付钱。1948年局势混乱,物价飞涨。而纸币竟然有法币、金圆券、关金券三种同时流行使用,兑换率又各不相同,往往不知如何结算,这时还得听厨师的。可见“监厨”其实是虚设,学生的角色更像是“跟班”,厨师说多少钱就付多少钱。更何况厨师会和菜贩勾结,抬高菜价,缺斤少两,学生又何从知晓?回来把钱款余额一交,如释重负!

两张老照片(1947级电力专业室友跨越50年的照片对比)

1951年.jpg
1951年,毕业那一年,摄于老浙大庆春门校本部西一斋寝室前

2001年.jpg
2001年,毕业50周年,摄于新浙大玉泉校本部竺可桢纪念馆前

回复 论坛版权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北美简介
组织机构
组织章程
帮助中心
查找好友
寻找组织
建言献策
用户热点
个人设置
我的帖子
参与活动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
联系我们
微信:zjuaa-glu
邮箱:zjuaa1976@zjuaa.org
网址:http://bbs.zdaf.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