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9年5月,浙江大学访美代表团一行8人,在党委第一书记刘丹的率领下对美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出访的大学代表团之一。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十几所美国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实验室,增进了对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开辟了国际交流的新渠道,对于推动浙江大学的改革发展意义深远。
如今,弹指一挥间,这段历史已经过去40年,浙江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期我们选编了当年学校访美代表团成员何志均教授对这一事件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不忘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开放再出发。
作者简介
何志均(1923-2016),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计算机应用学科博士生导师。1960年和1978年先后在浙江大学创办无线电工程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均任首任系主任。
浙江大学代表团出访美国是我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大创举。当时计算机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在浙大刚刚起步,我和吕维雪作为新兴学科的带头人参加了代表团,学习外国的经验。我们8人代表团总共访问了19所大学,几乎都是美国的一流大学。通过北美浙大校友会的联系,很多学校的知名华裔教授如吴健雄、林家翘、陈省身、丘成桐和田长霖等,接待了我们,跟我们座谈。
1979年5月,以刘丹为团长的浙江大学8人代表团访问美国。左起:缪进鸿、王启东、周春晖、刘丹、侯虞钧、吕维雪、何志均、李文铸。
到美国第一站纽约,参观了2天,代表团对美国的计算机应用就有了深刻印象。于是,我们就商量想趁此机会直接从美国买一个回去。因为在那时,通过国家购买计算机要申请进口、批外汇、联系厂商,至少要花上1年以上的时间。刚开始我们花了1000多美金(当时我们预计可以从生活费用中挤出来的数目)从纽约的计算机商店买了2台最简单的微型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当时在美国是很普遍地作为大、中学生普及计算机之用的。后来,我们在访问纽约理工大学期间,有位教授介绍了一个华裔计算机专家给我认识。这位专家给了我很多美国微型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介绍我去看一个即将在纽约举办的微型计算机展览会,他愿意陪同参观、介绍。但是展览会开展那天,我们已经离开了纽约,正在参观匹兹堡大学。于是我就跟刘丹校长说,我想回纽约看展览会,看完我再回来。刘丹校长同意了。看完以后我一个人坐飞机到了密歇根大学与他们会合。
代表团在匹兹堡高校访问交流r>
展览会上,我仔细比较了计算机功能、型号,为购买做准备。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众多展出产品分为几个档次。我中意的是最高一档名为CROMEMCO的微型机,因为多数微机只配备了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语言BASIC,它却可配齐当时所有常用6种计算机语言,可以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和科研。但是它的价格是7千到1万美元,这远远超过我们的支付能力。因此又准备了另一个档次的方案。没想到我们一路都由各地校友会或科技界华人聚会招待或宴请,使我们到最后一站洛杉矶省下的伙食费已有1万多美元,足够购买最高配置的CROMEMCO。
何志均在美国国会大厦前留影r>
正好我们在洛杉矶认识一位华裔计算机专家,也答应帮我们订购CROMEMCO,并托他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位华裔计算机专家,下个月将来中国探亲带来。那位专家也非常热心。CROMEMCO虽然是微型机,因为高档,也有床头柜那样大,再加上终端等大部件,装在一个大木箱里随身带来。当时交通还很不便,他只能坐飞机到香港,再转火车到广州,我们派人到广州接他,再一起到杭州。他从宝贵的休假时间中挤出2天到杭州,教会我们使用。当时我们从未接触过国产计算机还未有的重要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因为是“计划之外来访外宾”,外办没有接待预算,我们连膳宿都没有招待他,只在我家中请他吃了一顿饭。对于他们两位热忱为祖国所作贡献,我至今深为感谢。
代表团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前合影r>
计算机买回学校之后,并没有只给计算机系一个系用,而是全校公用的。那时候计算机系在学校的三分部。这台计算机放在本部中心计算机室,各个系的学生都可以用,但计算机系学生有需要可以优先。我们系第一届的研究生,像潘云鹤他们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这一台计算机上做的。潘云鹤的论文是他以后重大研究成果的出发点。因为只有一台机器,他们经常是日以继夜地用它做研究。
浙大代表团与校友熊全治(前右2)、余文琴(前右1)夫妇在一起
访问过程中,大家对美国教育体制印象很深。我国的高等教育在1952年以后基本上是学习苏联的,学校的专业面很狭窄,培养方式比较死板。而美国是主张培养创造性人才,使用的教材差别也很大。我们采用的主要是苏联的教材,它的特点是,每一个步骤该怎么做都会写得很明白,而美国的教材简明扼要地讲清原理以后,有很多习题,注重让你自己去思考,课程也有许多“project”让你自己思考并去动手解决完成。从美国回来以后,我们觉得大学的学制也应该改革。我国的大学学制也是学习苏联,重点大学都是5年制的,而美国都是4年制的。看了美国的大学之后,我们觉得4年制有很多优点,基础强,专业面宽,对国家来说也节省了培养费用。如果要培养高一级更专业的人才就招收研究生,分成两个培养层次。比浙大早半年派出代表团访问美国的上海交大,和浙大共同把大多数专业采用4年制,和教育部沟通了1年多,最终得到教育部同意。
以刘丹为团长、缪进鸿执笔撰写的《浙江大学代表团访美报告》
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和美国在新兴技术人才培养上差距已扩大很多。访问回国以后,计算机系就直接采用了美国的课程和教材。另外我们在美国也看到,他们的知名大学大多数都是文、理、工、农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北美浙大校友会的校友们,长期以来一直都希望浙大能恢复四校合并,向我们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回国以后,我们8个人也非常积极倡导“四校联合”,刘丹校长是最积极的一个。经过10多年的排除种种阻力,最后在中央的推动下,四校能够顺利合并成为新浙大,开创了向世界性名校前进的第一步。
刘丹在美国高校访问时的部分笔记
另外我也深深地感到北美浙大校友对母校深切的感情。我们访美是由浙大北美校友会出面邀请的。一到纽约,北美浙大校友会会长冯绍昌来欢迎我们,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厚厚的备忘录,内容是联系好的19所大学的访问日程,详细到每一小时,到哪个实验室,由哪位教授接待,冯会长说这都是各地校友分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汤永谦校友为校友会活动提供经济支持。而以后每到一地都由各地校友驾车到机场接送并在此后参观中陪同,还设宴或聚餐招待。
浙大访美代表团受到北美浙大校友的热烈欢迎。图为代表团全体成员与部分北美浙大校友合影。
我们在出访中也交往了不少华裔科技界人士,他们或者一起来参加校友会的欢迎聚餐,或者另外举行了规模更大的欢迎宴会。在接触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深厚的故国之情,急切要多了解一些祖国当前好的形势,也期望走上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快地富裕起来。
浙大代表团与校友熊全治夫妇在一起r>
(张卓群、王榕英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