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磨灭的七年时光 赵崇杰(波特兰浙大校友会) 浙江大学化机七七,管理八一研
在浙大本科加上研究生有七年的时间,但我的生活主要围绕着下面几个地方:宿舍,食堂,教室,植物园和老和山。
1978年三月八日,我到浙大报到,被领到八舍229房,开始了在这里四年的生活。当时我们房间只有五个人,另外两个上海人,一个北京人和一个温州人。后来有了走读生,又“走”进了一个杭州人。
对于这个新的“住宅”,我已经感到非常满意,但北京来的同学总是抱怨这个住宿条件太差。估计是我刚从农场出来,比起我们原来住的泥地矮房,这样的楼房已经是大大升级了。我们的房间正对西,刚到学校的时候还是蛮冷的。我来自广东,从来不知道用垫被,只带了一条薄薄的毯子。当时的辅导员第一天就注意到,马上说这不行。于是他通过系里弄到棉被票,给我弄了一条垫被(那时候什么东西都要票)。
当时的住房很紧张,许多教职人员就住在我们楼上,有一次我跑上去看了一眼,看见楼道里摆满了煤炉和厨房用具。对于我们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杂音。晚上的时候小孩子哭闹,夫妻吵架,全都传到我们楼下。有一次实在受不了,房间的同学打开窗大喊 ,“我们明天要考试,能不能安静一点让我们睡会儿觉?”
我们房间有一条“规定”,就是晩上十点关灯睡觉。如果晩自修回来超过十点,不准开灯。这个规定是因为上海来的一位同学有神经衰弱,睡不着。我们几个也比较体谅,同时也认为效率更重要,就一直遵守这个规定。也许由于这样的作息时间,让我们这个最不起眼的房间,毕业考研时有三人考上。要知道那年我们全班只有四人考上。当时最高兴的反而是这位上海同学,他一定在想他定的这条规定让我们在这四年里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惜现在一直无法联系到这位同学,他是我们班唯一的失联同学)。
我们当时的食堂是二食堂,在当时二食堂无疑是浙大的最佳食堂。每一道菜食堂师傅们都是全心投入,无论是里脊炒茭白,大块肉还是四分錢的炒青菜,都是色香味俱全。后来食堂“开放”,许多其它系的人也跑过来了。因为杭州的物价比广东要低很多,我们两个广东来的同学总是大喊便宜,让杭州的同学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对他们来说,浙大的食堂已经比杭州的其它单位食堂差很多了。
浙大食堂有一个特点,没有凳子,大家都是围着桌子站着吃饭。大家都在固定的桌子,一站就是四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班的女生没有和男生在一起,她们在食堂的另一边。倒是地质七七的三位女生,和我们班拼桌吃饭吃了四年。当时在我们旁边桌还有化自七九的女生,也是一起吃了三年。大家在一起久了也就慢慢“脸熟”了,后来还有我们班男生和她们dating的故事。
在二食堂我们系还曾经办过宴会。那是入学以后的第一个寒假,因为寒假很短,有些路远的同学就选择留在学校里。为了不让大家过年时太冷清,化工系从校办工厂那里弄了一笔钱,在二食堂的二楼给大家办年夜饭,八人一桌,十分丰盛。系主任和总支书记也亲自来看望大家。具体吃什么记不清楚了,大概都是杭州过年时吃的特色菜。可惜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后来的假期我们就只能自己动手了。不过因为放假的时候学校照样会发该发的票证,我们可以买一些鱼,肉。有一次买了一条大黄鱼,用煤油炉烧大汤黄鱼,北京的同学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鱼了。很多时候杭州本地的同学也会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去,那时候绝对是嘴大吃四方。
入学以后的基础课我们都是和化自七七班一起上。和我们班不一样,他们班女生多,有八个女生,而且有几个是特别活跃的。每次上课,她们轮流派人占领前面的位子,所以她们几个永远都是坐在前两排的中间位置。而且有几位同学的成绩特别好,考试以后都会讨论谁拿了多少分。几乎每次考试我们班都会被他们碾压,前几名都是他们班的。不过虽然考试考他们不过,论文娱活动,我们班又可以碾压他们了。那时候整个化工系的文娱活动都是由我们班来撑着。
虽然上课时都会有固定的教室,但许多教室都是没有桌子的,这样就造成了自修时教室的严重不足。我又不喜欢在房间里看书,因为很难集中注意力。也不愿早早就去占位子。后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教室都坐满了,但讲台总是空着。我就干脆弄个凳子,坐在讲台前面。讲台上只要放上一张报纸,就是一张大桌子了。这个办法让我免去了找自修教室的麻烦。好像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其它人也学会的这一招,有时候也只好在房间里自修了。直到研究生时我们在图书馆有专门的阅览室,一下子鸟枪换炮,找自修教室的事情就成了历史了。
研究生人数不多,许多人又经常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房,这样阅览室看起来总是有空位。一些本科生(基本都是女生)就想法混进去。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让研究生轮流值班,在门口检查学生证,是研究生才让进。但其实许多值班的研究生也没有那么尽责,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是有些胆大又能说会道的本科女生就混进去了,而这些女生后来有些就成了研究生的女朋友。
七七级刚刚入学时,大家都是争分夺秒,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每一分钟都用来学习,一面走路一面背单词的人比比皆是,没有人愿意拿出时间来锻练。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房间的上海同学因为睡不着觉,开始练习跑步。一开始他就一个人跑,过了几天我觉得可以试试,就和他一起跑。开始时我们是往小桥门那个方向跑,这个地方那时候两边都是农田,也没有什么车,空气特别好。我们开始跑的时候坚持每天不断,下雨了就穿着雨衣跑。当时其它同学觉得我们有点疯,但我们一直坚持。后来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带我们跑到植物园红房子的位置,这个地方太美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改变路线,每天往植物园跑。在我们的影响下,班里的其他同学也跟着跑,然后其它系的同学也感受到了这个风气,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浙大到植物园跑步的人群就成了浙大的一道风景线。
过了许久,也许老是跑同一路线感到没有新鲜感,我们开始盯上学校后面的老和山。那时候并没有路到后山,我们就每天从大门上翻过去,然后一路走到山顶。后来这条路走熟了,下来时每一步踏那个位置都经过优化,下山时就像飞下来一样。记得大概只要三分半钟就可以从山顶跑到山脚。当然爬山的最大福利是在山顶上看西湖全景。
浙大时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回忆。对于别人来说,这一切是那么普通。但对于当年的我们,一切都是那么难忘。时间并不能让这些回忆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深刻。前几天看到一篇浙大化工系校友七十年的聚会记录,十分感慨。希望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让同学的情谊和交流一直延续,直到我们真的老去。
(附浙大化机七七同学的毕业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