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图片大视野

【王晓鸣】点点滴滴三分部 应似飞鸿踏雪泥

[复制链接]

288

主题

324

帖子

262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29
发表于 2021-10-10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点点滴滴三分部  应似飞鸿踏雪泥
王晓鸣(加拿大浙江大学校友会·多伦多)
1982年毕业、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北美浙江大学校友会发出征文通知,号召大家写写《浙大时光》,原本未考虑投稿,但同学许阳写了文章发到班级同学群,拜读之间,突然想起43年前的今天,1978年10月5日我第一次离开家乡,从福建到达杭州,开启了浙大的求学生活,一些往事突然涌现出来。趁自己还没有完全失忆,把它记下来,就当是抛出几粒小石子吧,希望唤醒其他同学更多的故事。

时光荏苒、岁月迢迢,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现在是眼前的事常常记不住,过去的事却仿佛历历在目。

xm2.jpg

浙大时光,对我来说,就是三分部时光。我的大学四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分部度过,所以说若有浙大情结,更多的是三分部情结。

浙大三分部,现在称作浙大之江校区。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麓,山峦起伏,东临六和塔,西接九溪十八涧,是以前教会学校“之江大学”的地盘,整个校园被参天大树覆盖着,有古樟、桂树、银杉等,还有一片片竹林和各种鲜花野草,一色的西式红砖建筑散落在弧形的山梁上,犹如万绿丛中点点红,谷底有健身房和田径场。 该校园1907年开始建设,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先生到学校视察并在慎思堂前发表演说,与师生共进午餐并留有合影。


慎思堂就是我们上学时的主楼,三楼最东边是我们班的教室。我们入学时三分部仅有两个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和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是78年成立的系,77级的电子计算机还是无线电系的一个专业,创立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的都是何志均教授。80年计算机系搬到校本部,三分部就只剩无线电一个系了,当时学生总共才五六百人。无线电技术专业当时仍在使用代号801,另外两个专业分别是802电真空和803半导体,专业用代号充满了神秘感,(毕业后我被分配去了保密单位,对外写信是用某地505信箱)。我被安排住在平一104寝室,一住就是四年,一开始一个宿舍住11个同学,屋子面积不到30平方米,而且没有暖气和空调。101屋子是最东面的一间,稍大一点,多了五六平米,就能多摆一张床,则住了13个同学。我们屋六张上下铺,只有临门的上铺供大家放箱子。当年大家的生活水准都差不多,基本都是一个箱子,两三套衣服。床分两边摆着,一边三张,中间有一张长桌子,每人配了一张小方凳,大多数同学平时都是去教室或者图书馆自学。虽然住了这么多人,但同学们一直相处融洽。计算机系搬去本部后,三分部的住宿条件略有改善,但我们宿舍仅调整出去了一人,直到毕业时还是十人一个屋。开始入学时的几个杭州同学从走读生变成了住校生。

我们宿舍的东边谷底是健身房,也是我们重要会议的会场。1979年2月16日下午4点,我们所有三分部的学生,带着小方凳集中到健身房,听中央文件,说是“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要对越南实行惩罚。”第二天,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高考的喜悦
1977年7月我中学毕业,因为哥哥已经下乡插队,所以我按政策留城。我父母都在教育系统工作,中学毕业后本来要内招我去担任民办老师,但名额被人顶替了,此人是我的同班同学,虽然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她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考试结果总是排在末位,但她的父亲是南下干部,时任县教育局的副局长,顶替我的理由是因为家庭成份(从未谋过面的爷爷是地主),因此我成了待业青年。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要恢复已停止了11年的高考,《光明日报》刊登社论《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报纸我是隔了几天才看到的,崇安县是闽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当时交通不便,报纸杂志总比大城市迟收到几天,但高考的消息已经通过广播不胫而走。这给大家一个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我报名参加了77级的高考,考试时间定在12月16、17日,虽然我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遗憾的是,考试之后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也许仍然是因为家庭出身吧。崇安县77级上了大学录取线的寥寥无几,其中考上大学的77届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全县就只有一名,他是我的发小、同学兼好友,他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据他说我们所在的闽北建阳地区也只有他一人考上大学,他父亲是县教育局局长,信息还是可靠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闽北山区的教育仍然很落后。

78年3月我到了省会福州市参加高考补习,那是我的出生地。省城的师资力量很强,粉粹四人帮之后,老师个个青春焕发,真心实意地教书育人。经过半年的系统补习,7月初我又回到崇安县参加78级的高考。

xm5.jpg

77年的高考是各省自出考题,而78级是恢复高考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用统一的试卷在统一的时间考试。78级也不再政审,否则真不知道我们能否成为今日的浙大校友。

78年高考时间是7月20日至22日,我经过半年的系统补习(插班到福八中),信心满满,8月份高考成绩公布,崇安县总共只有15名考上大学,我的总分第一,数理化语文政治五门共432分,但有两个考生他们的单科成绩比我好,化学、物理满分。英语是附加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有人选择不考,我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一学期英语,记得Long  live  Chairman  Mao,所以就报了考英语,但没有花时间准备,结果仅得了9分,满分是100,其中有40分的选择题,我大部分没有猜对。后来据说78级有政策,如果数理化各门均超过80分,英语超过30分,可直接作为出国预备生,我们专业的李万诚就被公派去了瑞典留学,仅仅和他同学了两个月。入学时无线电技术专业总共75人,分成两个班,毕业时只有73人,李万诚出国,还有一个小神童朱国强,大一期间就因病去世,年仅16岁,甚为可惜。

高考填报志愿,各地政策不同, 77年福建的高考没有公布成绩,考前自己估计水平先报志愿,如果成绩上了录取分数线,会被通知体检。78年福建省是先公布高考成绩,然后再报志愿,每个考生可以报五所重点和五所非重点院校,每个学校可选两个专业,有的省份是重点/非重点各十所院校,要填四十个选择,太多的选择到后面反而是无所适从。我高考成绩比较好,个人意愿是报北京大学生物系,我在武夷山长大,喜爱动物植物,但我的一位老师推荐了浙江大学,我父母考虑北京太远,而且去北方需要添置衣服、被褥等,生活开销也要加大,所以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浙江大学,第二是厦门大学,第三才是北京大学之类的。9月26日正式收到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被第一志愿的浙江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录取了! 之前招工就业受阻的不爽一扫而去,家人顿感扬眉吐气。

xm6.jpg

xm7.jpg

校园初遇
我在红楼招待所报到时,碰到了一个似曾相识、半年前曾在福州一中夜间补习班一起听过课的陈葆文。补习班在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大礼堂里上大课,几乎每次座无虚席,可见大家期盼改变的心情。 我和葆文当时只是面熟,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没想到我们居然成了大学的同学,而且同专业同班级,现今又同在北美工作和生活,友谊延绵至今。

xm8.jpg

惊  吓
1978年10月5号一大早,我和父亲搭乘早就约好的货车从闽北山城崇安县翻过闽赣交界的分水关,到达武夷山北麓的江西上饶火车站,父亲给我买了火车票,送我进了站台,远远望着我登上45次(福州--北京)过路的火车,依依不舍。傍晚时分火车到达杭州城站,浙大新生接待站在对面的红楼招待所,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报到后被接待站的老师叫到一边等着,说我们不在本部,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看着一批批的新生登上校车一辆辆地离去。直到八点多,终于等到了发车,不知东南西北地被载到了目的地——六和塔附近月轮山上的浙大三分部,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只感觉乘坐的班车一直在爬坡,忽然一个转弯,似乎车的动力明显不足,不仅没有前行,似乎还在往后滑行,此时窗外漆黑一片,车内惊声四起,我也吓出了一身冷汗,难道大学的门还没进就要和这世界告别了?这就是我浙大生活的第一个难忘记忆。(去过三分部的人都知道,进校园大门的道路是一段几乎180度转弯兼30度左右的上坡,仿似之江的“之”字)。   

xm9.jpg

再说一个被惊吓的故事。三分部的草木繁盛,植被茂密,鸟语花香,但常有些小动物频频出没,比如小青蛇等等,给人造成惊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都不稀奇。有一次下午下课回宿舍,一群人在平房边上的青石板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身材高大的北京帅哥刘飙,就在我面前哧溜一下瘫坐在了地上,他面色如土、神情恍惚,无论我们怎么拉他都不起,原来他是被一只蜜蜂给吓得失魂落魄——一只喜欢他、围着他转圈圈的蜜蜂。

打赌大块肉
xm-1.jpg

三分部只有一个学生食堂,厅堂里有桌无凳,所以我们四年只能站着吃饭。当时我们的生活费主要靠助学金,进校后,每个学生都自报家庭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助学金,仅有极个别的同学没有申请。三分部食堂的菜品种很丰富,通常青菜类几分钱一份,贵一点的荤菜主要有红烧狮子头和大块肉。三分部的大块肉,一毛钱一块,大多肥多瘦少,两寸长、半寸宽、一分厚。一次我们104寝室张姓同学和魏姓同学打赌吃大块肉,结果魏同学轻轻松松地消灭掉了十块大块肉,张同学被割了一回肉,后面吃了一星期的青菜,今天我们仍记得魏同学一口气吃了十块大肉之事,但想不起为了什么打赌。现在不知魏同学尚能肉否。


上面三分部食堂的照片曾经在微信校友群中引起广泛争论,我以为是我们在校时拍的,并且似乎还找出了众多同学的影子,也有87届的认为是他们那时的,甚至还有本部的校友也认为像当年他们的X食堂,后来核实是我们毕业离校后83年拍摄的。

军  服
那时大家的穿着都很简朴,每人仅有两三套衣裤。那个年代时髦穿军装,我也有一件绿色咔叽布的仿制军上衣(见下图),有四个口袋,同宿舍的同学俊杰则有一件真正的两个口袋的军装上衣。我们平时洗的衣服经常晾晒在平一前面,有一天下课回屋,大家发现在外晾晒的衣服都没有了,显然是遭到偷盗,其中有我的假军服,我正伤心,俊杰在一旁庆幸地说还好他早把衣服收了,但其实他错收了我的假军服,这回轮到他伤心了。

xm11.jpg
俊杰同学替我收回来的军装。

当时绝对想不到,我毕业后分配到部队,整整穿了十四年的军装,从65式、85式到87式共穿了三种制服。

xm12.jpg

说到偷盗,还想起隔壁105宿舍曾经抓到过一个盗贼,那是一个可怜的盗贼,夜间从窗外伸手进来东摸西摸,被屋内的郑建紧紧地抓住双手,无法挣脱,后来同学们看到他骨瘦如柴、可怜兮兮的,本想殴打一通,最终不忍下手。

选  课
浙江大学是恢复高考后最先实现学分制的学校,大学毕业需要160学分,必修课150分左右,其他需要选修各种不同的课程, 比如我选过《音乐概论》、《企业管理》等和无线电技术专业无关的课,还可以选修不同学校的课程, 跨校选修可能当时只有浙大。1981年9月我大四时,我选修了浙江农业大学的《生物学》,该课程两个学分,上课要去位于华家池的浙江农业大学,所以我也就留下了这张80年代的杭州市公交月票做为纪念,本来我是想选杭州大学的《中文》课程,但教务处的王光中老师没让我上,说我高考时语文成绩72.5分,在理工科类已经很好了,该门课程三分部报的人比较多,所以我就选了童年的喜爱--生物学,而我的室友张旭光选了浙江医科大学的解剖学,他解剖过人体,我解剖过鱼、鸡等动物。

xm-2.jpg

                              
选  举
一张泛黄的选票,记录1980年我曾行使过公民权利,参加投票选举西湖区人民代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近代历史中政治最宽松的年代,浙江大学的学生会也出现自由选举的浪潮,三分部这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也迎来了许多本部过来的候选人,2005年我参加北美浙大校友会年会时遇到化工系82届的范镇,他说来过三分部,当时本部来的同学在我们唯一的学生食堂进行的演讲,而且是站在食堂的饭桌上,慷慨激昂、指点江山,虽然不少同学围观,但是相对来说三分部的同学更专注学习。

xm-3.jpg

105的光通信试验
我的隔壁屋105,是个很活跃的寝室,同学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几个年长的社会阅历丰富,理论实践能力强,年轻的几个情窦初开,精力充沛,每晚都有卧谈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知什么时间开始,105的镜子多了起来,他们利用镜子的反射,开始了“光通信试验”,特别是快到吃饭时间,女同学要从105门口经过,不记得当时是否有黑洞理论,但105的同学就是希望105成为黑洞,能把任何东西都吸引进去吧。

xm13.jpg

文体活动


平一在校园学生宿舍区的最南端,面临钱塘江,大学时我们常到江中搏击,多次横渡钱塘江,宿舍西边是田径场。我喜欢体育运动,我们宿舍的好几个同学都有早起锻炼的习惯,每天早起跑步,下午踢球、游泳。年青时代打下了健身的基础,以至今日我还能上场踢踢球。

xm15.jpg   
xm16.jpg     xm17.jpg
上图:  2020年元月4日加拿大多伦多 “贺岁杯”中国高校校友会室内足球赛的留影。

对于浙大,记忆深刻的还有79年初钱三强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份到浙大兼任校长,组织我们去本部听他演讲,钱校长讲的屎壳郎故事,应该是我们那几届同学的共同记忆,在我们82年7月毕业前的一个月,1982年6月,钱三强离任浙大,结果我们的毕业证盖的是刚接任的校长杨士林章,我们三分部的同学大多数都没有听说过杨士林,非常遗憾。钱三强校长在我们毕业前他到浙大还带来一部内部电影《驯火记》,是一部关于苏联航天事业的故事片,想不到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航天部队,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曾经为了祖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是我这一生的光荣。



过去的四十年,沧海桑田,祖国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小时候因为成份问题,没有奢望会成为大学生,更不敢设想会成为革命军人,并最终在北美工作生活,真的是世事难料。这里借用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结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备注:作者奉献了82届全体毕业照的高清原图【9.16M】,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和下载。
            浙江大学1982届全体毕业照

回复 论坛版权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北美简介
组织机构
组织章程
帮助中心
查找好友
寻找组织
建言献策
用户热点
个人设置
我的帖子
参与活动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
联系我们
微信:zjuaa-glu
邮箱:zjuaa1976@zjuaa.org
网址:http://bbs.zdaf.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