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杨仲森】向往旅游

[复制链接]

269

主题

305

帖子

241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14
发表于 2022-11-13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向往旅游
杨仲森—2022年9 月30日
  九月初,我邻居刚去欧洲旅游了半个月,我一个好朋友一家人去阿拉斯加坐游轮刚回来。新冠疫情封了世界快三年,现在开始“松动”了。人们也快憋出病来了,都想出去“走动走动”。
  加拿大于9月30日取消了入境要接种新冠疫苗的要求,重开国门。我一个中国朋友是加拿大卡尔加里的中学老师,三个星期前她说,她是学校里最后一个摘下口罩的,终于裸脸示人了。北美的人在公共场合基本上不戴口罩了,不管是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还是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总将慢慢回归正常生活。
  看到朋友们都去或者打算去旅游,我心里也痒痒的。可惜俗务缠身,一时也走不了,却勾起对旅游的许多向往。
  我很喜欢“出去走走”。为什么要出去走走,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美景在那里想去看看,有亲人朋友在那里想去探望。加拿大西边的洛基山脉看惯了,想去看看东边的沿海景色。城里的高楼大厦看腻了,想去看看乡村的田园风光。或许什么也不为,就因为一个地方待久了,环境太熟悉了,生活变得沉闷,对事物失去了兴趣。想出去走走,变换一下环境,调节一下心情,激发一下生活的热情。
  到一个新地方,我总会有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触动。
  八八年我刚到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学习时,住在大学边上一个中国教授家里。他家房子很大,院子的草坪也很大。哇,太浪费了,种菜多好呀,当时就这么想的!整个一个农民意识。
  教授的儿子当时上高中,每次从外面回来,打开冰箱就是一大杯冷牛奶,一仰头就咕噜咕噜喝下去。我说你牛奶当水喝的啊?他说牛奶就是当水喝的啊,牛奶跟瓶装水价钱差不多的。当时国内牛奶很少,要每个月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排队去领一小瓶牛奶,回来煮开了给小孩喝。心想难怪老外身体好,喝牛奶长大的。
  从大学回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喝。教授说北美的自来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尤其是加拿大的自来水,你放心喝好了。我嘴里应着,心里却总是不敢。
  在教授家刚住了二天,彩电就坏了。当时国内的彩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不仅要出国回来的大件指标,还要外汇券,五、六年的工资也买不起一个彩电。为了一个彩电,小姑娘可以以身相许。我早上刚跟教授说彩电坏了,他下午就去买了一个回来。“彩电贵吗?” 我问他,他说他二天的工资而已。
  老外去中国心灵冲击或许更大。
  我所在的公司有个加拿大女孩叫 Sophia, 她说她大学刚毕业时想去中国看看。通过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申请到天津大学教英语的工作。天津大学给她安排的宿舍到讲课的教室要经过一条繁忙的马路。她没有找到斑马线,站在马路边一个多小时不敢过马路。后来她的学生找来了,才拉着她的手过了马路。她说那时对刚到中国的“老外”来说,横穿马路绝对是个“考验”。
  大学里有个菜市场,附近的农民挑着菜来卖。Sophia当时不会讲中文,也不会讨价还价,她说她买的菜总比本地的老师贵。一年后她比本地的老师还会讨价还价。“大妈,这菜多少钱一斤?” 大妈说三毛一斤。“大妈,这菜有点老,二毛一斤吧?收摊了没有人会来买菜了!” 大妈说,你老外也这么抠门?“我外教,很穷的”。大妈最后总会很便宜卖给她。
  刚开始看到街上那么多人骑自行车,她很怕,不敢在自行车边上走。后来在中国学生的鼓励下,学会了骑自行车,发现骑自行车穿街走巷很方便,去哪里都喜欢骑自行车。
  日本有一种青年旅游的文化。九一年我去加拿大渥太华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的导师要求学生住青年旅社,因为青旅便宜,架子床,十几个人一个房间,公用厨房和公共厕所,只要一般旅馆三分之一的钱。在厨房碰到一个亚洲女孩,我还以为是跟我一样来开会的中国留学生。一问才知道她是日本女孩,高中刚毕业,自费来北美旅游的。我问你父母给的钱?她说她自己以前暑假打工挣的钱。日本游客的旅游签证可以在北美打工,她说她不操心钱,花光了就去打点工,日本女孩很容易找到工作。她说她准备在加拿大和美国边打工边旅游一年。我说你一个人出来旅游,你爸妈不操心你的安全吗?她说不会,日本很多高中生都出来旅游,一个人去欧洲或北美旅游是很平常的事。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出国的人还比较少,一个高中生单独出国旅游就更少了。城市的高中生暑假大多去上补习班,农村的高中生大多去田地里劳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年轻人做的事情不一样,他们将来的担当和作为肯定也不一样。
  我很向往“说走就走”的旅游,也具备说走就走的能力。困了倒头就睡,饿了什么都吃,睡过美国的机场,也在中国的火车站过过夜。在以前的中国农村待过,对艰苦一点的环境总是泰然处之。但是向往归向往,一次也没有说走就走过,必经不能丢下家人去说走就走。
  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其实风景美不美,在乎你当时的心情。对我来说,每次旅游都增长很多见识。
  记不清是哪一年我去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的,大概是2002年。第一次进藏区,印象深刻。大巴在高原的沙漠开着,看不到树,只有几十厘米高的灌木丛,贴着地面长着,也沒有看到青稞。高原风很大,呼呼地刮着。路边经常看到白塔和经幡,经幡在大风中啪啪地响着,给人一种敬畏的感觉。
  去香格里拉的路上先游松赞林寺,旅游大巴停在山脚下,寺庙在高高的半山腰,气势恢宏的台阶通向寺庙。大家都一步步慢慢走着,我记不得当时为什么跑着上去。跑了几十级台阶,突然气喘不上来,好象嘴和鼻子都不会呼吸了,心里难受得很,一下坐在地上动不了了。导游很有经验,叫我坐下别动,说这是高原反应一会就好。过了一、二分钟,我终于喘过气来,没有想到高原反应如此难受,如同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我真是太无知了,初上高原不能剧烈运动的常识都不懂。美女导游也吓得不轻,后来过一会总到我身边来问我感觉如何,搞得我都挺过意不去的。
女导游长得非常漂亮,一米七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瓜子脸,高鼻梁,大眼睛。三十多岁,青春阳光,性格开朗,整天一张笑脸,笑起来还两个酒窝。我问她你看着不象本地人,但脸上的高原红又觉得你肯定是本地人,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你让你长得比明星还漂亮?她说她有四分之一的法国血统。上世纪初,一些法国传教士来到了云南。她奶奶与一位法国传教士有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这才有了她爸,她爸长得比她还漂亮。她说在这里看到高个子大眼睛的人多少都有些法国血统。我真是无法想象,在如此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边陲,上个世纪初竟上演着法国式的浪漫爱情故事!
  旅游常常使我触景生情激起内心的强烈反省。导游说藏民有一种习俗,总是把最聪明能干的小孩送去寺庙学习。每星期,父母或兄弟总是背着家里最好吃的最好用的东西贡奉给寺庙。看到藏民“五体投地”去朝拜,看到藏民手捻佛珠、口念真言转佛塔,转经筒,我被他们的虔诚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知道他们的悲喜,他们的习俗,他们的信仰。可是我们跟团旅游,没有机会与他们交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看到了另一种活法。我完全不在他们的精神世界内,我抛不开世俗的欲望,舍不得他们那样的贡奉。所以对于藏传佛教我总感到无限神秘,对于藏传寺庙我总心生敬畏。
  这篇文章提到北美,有人可能会说,你待了几天北美就说北美好。其实我一直认为,北美和欧洲的繁华是曾经的繁华。而中国的发展势头正劲,象一个人正在花样年华,我始终看好中国,尤其是我的老家浙江诸暨。

杨仲森—2022年9月30日

回复 论坛版权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北美简介
组织机构
组织章程
帮助中心
查找好友
寻找组织
建言献策
用户热点
个人设置
我的帖子
参与活动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
联系我们
微信:zjuaa-glu
邮箱:zjuaa1976@zjuaa.org
网址:http://bbs.zdaf.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